您好,欢迎来到六度教育网!
首页 > 六度微刊 > 技术微刊 > 正文

图像识别技术
2015-02-25 09:32:39   来源:安防知识网   评论:0 点击:

    简介
    人的图像识别能力是很强的。图像距离的改变或图像在感觉器官上作用位置的改变,都会造成图像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和形状的改变。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仍然可以认出他们过去知觉过的图像。甚至图像识别可以不受感觉通道的限制。例如,人可以用眼看字,当别人在他背上写字时,他也可认出这个字来。
    图像识别技术可能是以图像的主要特征为基础的。每个图像都有它的特征,如字母A有个尖,P有个圈、而Y的中心有个锐角等。对图像识别时眼动的研究表明,视线总是集中在图像的主要特征上,也就是集中在图像轮廓曲度最大或轮廓方向突然改变的地方,这些地方的信息量最大。而且眼睛的扫描路线也总是依次从一个特征转到另一个特征上。由此可见,在图像识别过程中,知觉机制必须排除输入的多余信息,抽出关键的信息。同时,在大脑里必定有一个负责整合信息的机制,它能把分阶段获得的信息整理成一个完整的知觉映象。
    在人类图像识别系统中,对复杂图像的识别往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加工才能实现。对于熟悉的图形,由于掌握了它的主要特征,就会把它当作一个单元来识别,而不再注意它的细节了。这种由孤立的单元材料组成的整体单位叫做组块,每一个组块是同时被感知的。在文字材料的识别中,人们不仅可以把一个汉字的笔划或偏旁等单元组成一个组块,而且能把经常在一起出现的字或词组成组块单位来加以识别。
    技术发展
    图像识别技术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领域。为了编制模拟人类图像识别活动的计算机程序,人们提出了不同的图像识别模型。例如模板匹配模型。这种模型认为,识别某个图像,必须在过去的经验中有这个图像的记忆模式,又叫模板。当前的如果能与大脑中的模板相匹配,这个图像也就被识别了。例如有一个字母A,如果在脑中有个A模板,字母A的大小、方位、形状都与这个A模板完全一致,字母A就被识别了。图像识别中的模式识别(PatternRecognition),是一种从大量信息和数据出发,在专家经验和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和数学推理的方法对形状、模式、曲线、数字、字符格式和图形自动完成识别、评价的过程。模式识别包括两个阶段,即学习阶段和实现阶段,前者是对样本进行特征选择,寻找分类的规律,后者是根据分类规律对未知样本集进行分类和识别。这个模式识别的模板匹配模型简单明了,也容易得到实际应用。但这种模型强调图像必须与脑中的模板完全符合才能加以识别,而事实上人不仅能识别与脑中的模板完全一致的图像,也能识别与模板不完全一致的图像。例如,人们不仅能识别某一个具体的字母A,也能识别印刷体的、手写体的、方向不正、大小不同的各种字母A。同时,人能识别的图像是大量的,如果所识别的每一个图像在脑中都有一个相应的模板,也是不可能的。
    为了解决模板匹配模型存在的问题,格式塔心理学家又提出了一个原型匹配模型。这种模型认为,在长时记忆中存储的并不是所要识别的无数个模板,而是图像的某些“相似性”。从图像中抽象出来的“相似性”就可作为原型,拿它来检验所要识别的图像。如果能找到一个相似的原型,这个图像也就被识别了。这种模型从神经上和记忆探寻的过程上来看,都比模板匹配模型更适宜,而且还能说明对一些不规则的,但某些方面与原型相似的图像的识别。但是,这种模型没有说明人是怎样对相似的进行辨别和加工的,它也难以在计算机程序中得到实现。因此又有人提出了一个更复杂的模型,即“泛魔”识别模型。
    图像识别的基本过程
    n信息的获取:是通过传感器,将光或声音等信息转化为电信息。信息可以是二维的图象如文字,图象等;可以是一维的波形如声波,心电图,脑电图;也可以是物理量与逻辑值。
    n预处理:包括A\D、二值化,图象的平滑,变换,增强,恢复,滤波等,主要指图象处理。
    n特征抽取和选择:在模式识别中,需要进行特征的抽取和选择,例如,一幅64x64的图象可以得到4096个数据,这种在测量空间的原始数据通过变换获得在特征空间最能反映分类本质的特征。这就是特征提取和选择的过程。
    n分类器设计:分类器设计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训练确定判决规则,使按此类判决规则分类时,错误率最低。
    n分类决策:在特征空间中对被识别对象进行分类。

相关热词搜索:图像 技术

上一篇:模拟摄像机概述和分类
下一篇:资深老专家10点暖通设计中问题总结

分享到: 收藏

培训介绍| 培训时间| 企业内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培训资料| 视频课程| 直播课堂| 营业执照公示

扫一扫关注我们吧!

北京六度天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北京六度天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六度教育)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23号院.中础大厦B座226室
传真:010-68865598转8008

京ICP备11021483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661号

联系方式

客服电话:010-88975077/68865598/68869286
值班手机: 13641165517 / 15901190720
13681268668 / 18516968299